中國粉體網訊 9月27日,廣西自然資源廳印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并提出規劃目標:到2025年,全區礦產勘查開發布局和礦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礦山環境狀況顯著改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基本形成科學、有序、綠色、高效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新格局。
文件公示
一、《規劃》五大目標
1、礦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鋁、錫、錳、稀土、碳酸鈣、玻璃、礦泉水等產業實力進一步增強,礦業產業鏈進一步延長,深加工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區礦石年開采量預期達10億噸以上,礦業及相關能源與原材料加工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8400億元,其中采選業達500億元。
2、資源集約保護水平顯著提升。采礦權總數預計不超過2600個,其中露天開采非金屬采礦權數量控制在2050個以內(建筑用砂石采礦權數量控制在960個以內);開發利用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區大中型礦山比例達60%以上。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重點開采區等規劃分區管控更加有力,資源開發布局更加優化;建立11處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區,強化對稀土、鎢等資源保護,礦產資源保護與儲備體系更加完善。
3、地質勘查服務保障轉型升級。調整地質工作方向,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建設和找礦勘查;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面實行綠色勘查,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5-20處,提交一批重要礦產新增資源儲量,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水平和優勢礦產、經濟急需礦產的資源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4、綠色礦業格局基本形成。所有應建礦山全部達標建成綠色礦山,按時建成3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綠色礦山建設質量有效提升,示范引領作用充分發揮;綠色生產全面實施,綠色生產技術全面應用,尾礦、廢石實現有效綜合利用,綠色安全智能高效生產有序推進,綠色礦業全面發展。
5、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與對外合作持續深化。礦業權管理改革更加有力,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充分顯現,礦政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境外資源勘查開發和貿易合作進一步加大,省際礦業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礦業對外開發合作水平進一步提高。
到2035年,全區將形成以礦產資源基地化、規;、集約化開發為主體、勘查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礦業格局,實現礦產資源的安全保障、綠色開發和礦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廣西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礦產資源基礎。
二、礦業現狀
廣西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相對豐富。截止2020年,區內已發現礦產172種,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產132種,88種礦產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稀土、銻、錳、鈦、鎵、鉿、鈧、高嶺土、膨潤土、方解石、熔劑用灰巖、化肥用灰巖、建筑用大理巖等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前三位。
鋁、錫、錳、銻等重要礦產在國家資源安全保障中處于重要地位,查明資源儲量中,錳、銻分別占全國查明總量的23.79%、14.05%,居全國第二位,鋁土礦、錫礦分別占全國查明總量的17.37%、14.19%,居全國第四位。全區礦產資源分布地域差異明顯,有色金屬礦產優勢突出,素稱“有色金屬之鄉”,是我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
三、加大資源勘查力度
加大急需礦產勘查,保障特色產業與縣域經濟發展。加強碳酸鈣、石英砂、海砂、地熱等自治區急需礦產資源勘查,重點加強賀州、來賓地區碳酸鈣,北海地區石英砂,北部灣地區海砂、地熱資源勘查,為碳酸鈣、玻璃、溫泉旅游等產業提供資源保障,為發展縣域經濟提供資源支撐。
四、優化開發格局
以礦產資源稟賦及開發利用狀況為基礎,積極促進形成“四區一帶”即“桂西資源重點開發區、北部灣外向型資源加工區、賀州—來賓碳酸鈣特色發展區、桂北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區和西江千里礦業集聚發展帶”的礦業發展總體布局,推動全區礦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廣西“四區一帶”礦業總體布局圖
北部灣外向型資源加工區:充分發揮北海、欽州、防城港市面向東盟和沿海沿邊優勢,依托鋼鐵、煉油及石油化工、鋁加工、金屬冶煉、中高檔衛生潔具等產業優勢,大力發展對外礦業合作,為產業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加強石英砂資源保護,堅持科學有序開發,把北海市建設成為全國重要高端玻璃產業基地。加強海洋地質礦產調查和礦產資源開發,適度出讓海砂礦業權,規范航道疏浚海砂利用,引導企業開發海工水泥,為海洋經濟建設提供資源保障。
賀州-來賓碳酸鈣特色發展區:推動現有碳酸鈣產業布局優化整合,形成科學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碳酸鈣產業發展格局。打造兩業融合發展、覆蓋全產業鏈的賀州碳酸鈣產業基地和生態環保、綠色發展的來賓碳酸鈣生產基地。將本區碳酸鈣產業培育成為自主創新能力強、區域帶動作用明顯、循環經濟與綠色發展特點鮮明的重要特色產業。
桂北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區:堅持生態優先,守護桂北生態屏障,加快發展綠色礦業,推動桂林市、柳州市露天礦山規模化、規范化、基地化建設,逐步減少露天采石場數量,避免礦業開發破壞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強桂北三稀礦產勘查,穩定龍勝滑石生產,通過科技攻關,推進礦產品深加工,提高資源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把本區建設成為非金屬礦產業綠色發展示范基地。
西江千里礦業集聚發展帶:充分發揮梧州、玉林、貴港、南寧等沿西江各市縣承東啟西和通往粵港澳優勢,綜合開發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加快稀土、金、銀、鉛、鋅、重晶石、高嶺土、飾面用花崗巖等礦產開發利用。依托西江黃金水道,引導冶金、建材等資源型產業沿江集中布局發展,推動稀土、陶瓷土、飾面石材產業、新型建材產業集聚發展,沿西江合理布局若干大型砂石加工基地,把本區建設為全區重要的稀土、建材非金屬礦產開發加工基地,為珠江一西江經濟帶建設發展提供資源支撐。
五、優化礦產開采分區 強化資源集約開發
推動非金屬優勢礦產集約利用。結合區內礦產資源稟賦情況以及產業需求,加大飾面用石材、石英砂、陶瓷土等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推動礦產資源規;_采,提高集約發展水平,引導和支持各類生產要素集聚,推動大中型現代化礦山建設。
建設國家規劃礦區。落實國家規劃礦區戰略部署,開展梧州岑溪糯垌稀土礦等4個國家規劃礦區建設,實行統一規劃,優先保障戰略性礦產勘查開發,提高開發準入門檻,原則上新建礦山規模應達到中型以上,采礦權指標優先向區內配置,形成以大中型礦山為主體的開發格局。將本區作為資源合理利用的重點監管區域,打造新型現代化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示范區,推動優質資源的規模開發、集約利用,形成保障戰略性礦產安全供給的接續區。
加強礦產資源保護儲備。依法嚴格控制采礦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禁止開采藍石棉、可耕地的磚瓦用粘土、汞、砷等礦產,限制開采水泥用灰巖、碳酸鈣、濕地泥炭、砂金以及砂鐵等重砂礦物。同時調整調整礦山規模結構,不再新建設計開采規模10萬噸/年以下高嶺土礦,3萬立方米/年(荒料量)以下飾面用石材礦山,再新批大型生產規模以下碳酸鈣礦山。
六、創新礦山采選技術 攻關綜合利用技術
重點開展低品位、難選細粒碳酸錳礦資源利用,低品位鋁土礦和赤泥中鎵鐵、有色金屬礦石中銦等稀有稀散有益組分的綜合回收,以及鋁土、鎢、錫、硫鐵等礦產的共伴生礦綜合開發研究,提高鋁土、錫、鉛、鋅等尾礦資源有益組分回收利用,加大利用尾礦生產建筑材料、充填采空區,減少固體廢棄物排放。實施9項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重大工程,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力爭攻克技術難關,全面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礦山開采過程中,要選用國家鼓勵、支持和推廣的采選工藝、技術和裝備,有效處置尾礦、廢石、煤矸石等,做到生產、加工除塵排水達標、綠色存貯、綠色運輸,減少環境擾動和噪音、粉塵、廢水、廢渣污染。
信息來源:廣西自然資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