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7月31日訊 3年前,趙建輝博士率領他的海歸團隊,創辦了瀚天天成電子科技(廈門)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個年輕的高新技術企業,在碳化硅外延晶片研發和生產上,取得了巨大突破,產品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多項空白,讓落后于國際數十年的中國半導體產業能夠重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也讓福建成為國內碳化硅產業基礎最優的地區之一。
目前,瀚天天成正積極拓展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未來,有望在福建建立龐大而完整的產業集群,帶動千億產業鏈,打造中國的“碳化硅谷”。
上月,省委省政府工作檢查組在廈門展開工作檢查時,瀚天天成作為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2600多家企業中唯一的企業代表,接受檢查組的檢查和指導,得到高度肯定。
核心技術實現“中國造”
7月5日,瀚天天成發布了碳化硅外延晶片高端產品。該產品將為株洲南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研發3300V碳化硅功率器件提供碳化硅外延晶片。據了解,3300V碳化硅功率器件若研發成功,將極大提升動車組的整體性能和工作效率,使中國具備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動車組的實力。
碳化硅,是繼第一代硅、鍺和第二代砷化鎵等材料之后的第三代新型半導體材料,將取代硅,特別是取代硅電力芯片在國民經濟幾乎每一個領域的應用。作為碳化硅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中游產品,碳化硅外延晶片對整個產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011年3月,瀚天天成在廈門火炬高新(翔安)產業區建立規模量產的生產基地,注冊資金1.42億元,成為國內第一家研發、生產和銷售碳化硅半導體外延晶片的中美合資高新技術企業;
2012年3月,瀚天天成成為中國第一家提供商業化3英寸和4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的企業,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填補國內空白;
今年4月,瀚天天成完成第一筆商業化6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訂單,成為中國首家提供商業化6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的生產商,同時,也是國際上僅有的4家6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生產商之一。目前,公司承擔了1項國家02專項項目和2項國家863項目。
“雖然與早已產業化發展碳化硅半導體的美、日等科技大國相比,我們在該領域的起步晚了許多年,但現在,在技術上,我們已經與先進國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對于未來產業的發展,瀚天天成的技術領軍人趙建輝充滿信心。
作為國際上最早開始碳化硅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研究的學者之一,趙建輝1988年獲得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工學博士,是美國第一個因對碳化硅研發及產業化做出重大貢獻而被評選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院士的領軍者。2011年,他應我省的邀請,懷揣著一顆報效故土、造福百姓的赤誠之心,率領團隊回國創辦了瀚天天成。
“碳化硅半導體不僅僅是個項目,也是一個產業,是要成為科技大國不能沒有的基礎性核心產業。”趙建輝說。
在趙建輝看來,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歸國從零開始,不光是為了讓國人享受到碳化硅半導體帶來的轉型發展紅利,更是要讓這一產業的核心技術實現“中國造”,提升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綠色經濟潛力無限
自上世紀50年代,第一代半導體材料硅點燃了信息產業發展的“星星之火”之后,如今,95%以上的半導體器件和99%以上的集成電路是由硅材料制作的。但是,由于硅材料越來越無法滿足進一步節能、抗高溫、耐高壓、抗輻射等方面的要求,碳化硅半導體應運而生,成為引領第二次電子革命的核心。
據介紹,功率器件的市場規模到2050年將達到8000億元,與2001年的800億元相比,將增長9倍。碳化硅可直接取代的產業規模超過千億美元,具有強大的“火車頭效應”,牽引數萬億元的產業鏈。
當然,作為因綠色經濟興起而催生出的戰略新興產業,碳化硅半導體帶來的遠不止是可觀的“錢景”。
與傳統硅器件相比,碳化硅電力芯片不僅可以降低75%的能量耗損,還能大幅度減少電力設備的體積和重量,降低各項設備系統的成本并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基于其優異的半導體性能,碳化硅被廣泛應用于電力、鋼鐵、石油、航空航天、半導體照明、電子產品等領域。隨著消除霧霾、節能減排、建設低碳社會等生態建設被提上議事日程,碳化硅也成為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在接受采訪時,趙建輝對碳化硅材料的綠色效益感慨頗深。他舉例說,根據《求是》雜志署名文章,如果對國內低效電機進行全面改造,每年可節約用電1500億千瓦時,約等于2座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可產生750億元的節電效益。“而對低效電機的改造,僅是碳化硅半導體在眾多領域中的應用之一。”趙建輝說。
巨大的應用前景和市場潛力,也讓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如何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瀚天天成給出的答案是——注重研發,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在半導體制造領域,增大晶片尺寸是提高半導體產品競爭力的最佳途徑。與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4英寸晶片相比,通過完全同樣的工序,一片6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的芯片(器件)產出量是4英寸晶片產出量的2.4倍,能夠有效降低器件生產的成本。目前,瀚天天成自主研發的碳化硅外延晶片,在海外市場已獲得7家企業的商業訂單,其中已經通過測試評價的有3家。經過測評,使用瀚天天成的外延晶片,器件(芯片)產出率超過美、日等國家的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除此之外,瀚天天成正積極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打造千億美元產業集群
“廈門市政府對中船重工的積極扶持,讓我們看到了上游產品發展的好前景。”瀚天天成總經理鄭忠惠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積極與中船重工725所廈門材料研究院商談合作事宜,希望共同發展碳化硅襯底行業。
瀚天天成的勃勃雄心包括,建成一個碳化硅半導體研發、生產和銷售基地,吸引海內外一大批相關聯的高科技公司入駐,共同打造一個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產業集群,形成千億美元的產業鏈。
鄭忠惠說,在推動建設千億美元高效節能電力電子產業集群上,福建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首先,25年的碳化硅半導體研發正好進入產業化的初始階段,此時投資碳化硅產業正當其時;其次,在產業鏈上,福建不僅在中游企業中占據絕對優勢,還擁有如閩東電機、東南汽車、金龍汽車、科華恒盛、中船重工等碳化硅器件的重要終端用戶群。通過與這些用戶的強強合作,以及終端產品市場的帶動,可以形成材料、器件和應用的整個產業鏈互補式發展與整體提升。
近日,被業內稱為國家產業新政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由國務院正式發布。新政的出臺,給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注入了新希望。
不過,新政在帶來政策紅利的同時,也將引來更多的市場參與者,這意味著未來的競爭不容小視。業內人士表示,福建碳化硅半導體產業在迎來發展大好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把握時機,助力企業做大做強,政府部門應給予大力支持。
“中國的硅材料半導體產業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落后了許多年,如今恰逢碳化硅半導體產業化發展的起步期,能不能抓住這次機遇,關乎中國的科技產業,特別是電子科技產業下一個50年的競爭力。”鄭忠惠說。
創新創造,把競爭力攥在手里
在接受采訪時,趙建輝給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事例——我國電力系統某大型企業在研發了一款新產品后,遲遲無法推向市場。究其原因,竟是因為缺少核心電力芯片,而擁有該項技術的外國企業又因為擔心對手的強大,不愿將電力芯片賣出。這個事例充分說明,如果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作為后盾和支撐,那么經濟發展只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難以自主、長久維系。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半導體芯片進口額高達2313億美元,同比增長20.5%,已經連續10余年居全國各類進口產品之首。打破壟斷,獲得自主權,顯得尤為重要。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瀚天天成始終把創新創造、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放在重要位置,不僅建成了一支以海歸成員為核心的技術團隊,團隊擁有超過50年的碳化硅研究和產業化綜合經驗,還不斷從產品、技術、管理以及產業化技術方面進行創新,保持企業活力。
瀚天天成為株洲南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動車3300V碳化硅功率器件提供外延晶片,這一合作,將打破中國動車制造幾乎全部使用“日本造”IGBT (動車的核心電力芯片) 的現狀,并實現相關技術的跨越式超前發展。
正如瀚天天成堅持實現碳化硅半導體外延晶片的“中國造”一樣,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把競爭力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這樣的企業涌現出來。
目前,瀚天天成正積極拓展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未來,有望在福建建立龐大而完整的產業集群,帶動千億產業鏈,打造中國的“碳化硅谷”。
上月,省委省政府工作檢查組在廈門展開工作檢查時,瀚天天成作為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2600多家企業中唯一的企業代表,接受檢查組的檢查和指導,得到高度肯定。
核心技術實現“中國造”
7月5日,瀚天天成發布了碳化硅外延晶片高端產品。該產品將為株洲南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研發3300V碳化硅功率器件提供碳化硅外延晶片。據了解,3300V碳化硅功率器件若研發成功,將極大提升動車組的整體性能和工作效率,使中國具備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動車組的實力。
碳化硅,是繼第一代硅、鍺和第二代砷化鎵等材料之后的第三代新型半導體材料,將取代硅,特別是取代硅電力芯片在國民經濟幾乎每一個領域的應用。作為碳化硅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中游產品,碳化硅外延晶片對整個產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011年3月,瀚天天成在廈門火炬高新(翔安)產業區建立規模量產的生產基地,注冊資金1.42億元,成為國內第一家研發、生產和銷售碳化硅半導體外延晶片的中美合資高新技術企業;
2012年3月,瀚天天成成為中國第一家提供商業化3英寸和4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的企業,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填補國內空白;
今年4月,瀚天天成完成第一筆商業化6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訂單,成為中國首家提供商業化6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的生產商,同時,也是國際上僅有的4家6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生產商之一。目前,公司承擔了1項國家02專項項目和2項國家863項目。
“雖然與早已產業化發展碳化硅半導體的美、日等科技大國相比,我們在該領域的起步晚了許多年,但現在,在技術上,我們已經與先進國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對于未來產業的發展,瀚天天成的技術領軍人趙建輝充滿信心。
作為國際上最早開始碳化硅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研究的學者之一,趙建輝1988年獲得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工學博士,是美國第一個因對碳化硅研發及產業化做出重大貢獻而被評選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院士的領軍者。2011年,他應我省的邀請,懷揣著一顆報效故土、造福百姓的赤誠之心,率領團隊回國創辦了瀚天天成。
“碳化硅半導體不僅僅是個項目,也是一個產業,是要成為科技大國不能沒有的基礎性核心產業。”趙建輝說。
在趙建輝看來,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歸國從零開始,不光是為了讓國人享受到碳化硅半導體帶來的轉型發展紅利,更是要讓這一產業的核心技術實現“中國造”,提升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綠色經濟潛力無限
自上世紀50年代,第一代半導體材料硅點燃了信息產業發展的“星星之火”之后,如今,95%以上的半導體器件和99%以上的集成電路是由硅材料制作的。但是,由于硅材料越來越無法滿足進一步節能、抗高溫、耐高壓、抗輻射等方面的要求,碳化硅半導體應運而生,成為引領第二次電子革命的核心。
據介紹,功率器件的市場規模到2050年將達到8000億元,與2001年的800億元相比,將增長9倍。碳化硅可直接取代的產業規模超過千億美元,具有強大的“火車頭效應”,牽引數萬億元的產業鏈。
當然,作為因綠色經濟興起而催生出的戰略新興產業,碳化硅半導體帶來的遠不止是可觀的“錢景”。
與傳統硅器件相比,碳化硅電力芯片不僅可以降低75%的能量耗損,還能大幅度減少電力設備的體積和重量,降低各項設備系統的成本并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基于其優異的半導體性能,碳化硅被廣泛應用于電力、鋼鐵、石油、航空航天、半導體照明、電子產品等領域。隨著消除霧霾、節能減排、建設低碳社會等生態建設被提上議事日程,碳化硅也成為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在接受采訪時,趙建輝對碳化硅材料的綠色效益感慨頗深。他舉例說,根據《求是》雜志署名文章,如果對國內低效電機進行全面改造,每年可節約用電1500億千瓦時,約等于2座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可產生750億元的節電效益。“而對低效電機的改造,僅是碳化硅半導體在眾多領域中的應用之一。”趙建輝說。
巨大的應用前景和市場潛力,也讓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如何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瀚天天成給出的答案是——注重研發,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在半導體制造領域,增大晶片尺寸是提高半導體產品競爭力的最佳途徑。與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4英寸晶片相比,通過完全同樣的工序,一片6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的芯片(器件)產出量是4英寸晶片產出量的2.4倍,能夠有效降低器件生產的成本。目前,瀚天天成自主研發的碳化硅外延晶片,在海外市場已獲得7家企業的商業訂單,其中已經通過測試評價的有3家。經過測評,使用瀚天天成的外延晶片,器件(芯片)產出率超過美、日等國家的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除此之外,瀚天天成正積極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打造千億美元產業集群
“廈門市政府對中船重工的積極扶持,讓我們看到了上游產品發展的好前景。”瀚天天成總經理鄭忠惠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積極與中船重工725所廈門材料研究院商談合作事宜,希望共同發展碳化硅襯底行業。
瀚天天成的勃勃雄心包括,建成一個碳化硅半導體研發、生產和銷售基地,吸引海內外一大批相關聯的高科技公司入駐,共同打造一個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產業集群,形成千億美元的產業鏈。
鄭忠惠說,在推動建設千億美元高效節能電力電子產業集群上,福建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首先,25年的碳化硅半導體研發正好進入產業化的初始階段,此時投資碳化硅產業正當其時;其次,在產業鏈上,福建不僅在中游企業中占據絕對優勢,還擁有如閩東電機、東南汽車、金龍汽車、科華恒盛、中船重工等碳化硅器件的重要終端用戶群。通過與這些用戶的強強合作,以及終端產品市場的帶動,可以形成材料、器件和應用的整個產業鏈互補式發展與整體提升。
近日,被業內稱為國家產業新政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由國務院正式發布。新政的出臺,給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注入了新希望。
不過,新政在帶來政策紅利的同時,也將引來更多的市場參與者,這意味著未來的競爭不容小視。業內人士表示,福建碳化硅半導體產業在迎來發展大好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把握時機,助力企業做大做強,政府部門應給予大力支持。
“中國的硅材料半導體產業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落后了許多年,如今恰逢碳化硅半導體產業化發展的起步期,能不能抓住這次機遇,關乎中國的科技產業,特別是電子科技產業下一個50年的競爭力。”鄭忠惠說。
創新創造,把競爭力攥在手里
在接受采訪時,趙建輝給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事例——我國電力系統某大型企業在研發了一款新產品后,遲遲無法推向市場。究其原因,竟是因為缺少核心電力芯片,而擁有該項技術的外國企業又因為擔心對手的強大,不愿將電力芯片賣出。這個事例充分說明,如果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作為后盾和支撐,那么經濟發展只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難以自主、長久維系。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半導體芯片進口額高達2313億美元,同比增長20.5%,已經連續10余年居全國各類進口產品之首。打破壟斷,獲得自主權,顯得尤為重要。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瀚天天成始終把創新創造、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放在重要位置,不僅建成了一支以海歸成員為核心的技術團隊,團隊擁有超過50年的碳化硅研究和產業化綜合經驗,還不斷從產品、技術、管理以及產業化技術方面進行創新,保持企業活力。
瀚天天成為株洲南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動車3300V碳化硅功率器件提供外延晶片,這一合作,將打破中國動車制造幾乎全部使用“日本造”IGBT (動車的核心電力芯片) 的現狀,并實現相關技術的跨越式超前發展。
正如瀚天天成堅持實現碳化硅半導體外延晶片的“中國造”一樣,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把競爭力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這樣的企業涌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