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2025年4月16日,由中國粉體網主辦的“2025第二屆高端研磨拋光材料技術大會”在河南鄭州成功舉辦!大會期間,中國粉體網邀請到多位業內專家學者做客“對話”欄目,就高端研磨拋光材料與技術、研磨拋光裝備及應用、行業未來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訪談交流。本期,我們邀請到的是河南工業大學栗正新教授。
中國粉體網:栗教授您好,請問,當前國內磨料磨具行業面臨的主要技術瓶頸有哪些?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差距體現在哪些方面?
栗教授:國內磨料磨具產業發展四十多年以來,我們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整體技術水平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個別方面已經超越國際先進技術指標。但是總體來講,我們仍然落后于發達的國家。
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比如說磨料方面,普通磨料仍然是傳統磨料,國外先進企業早有了一些新興的磨料,領先我們一代,像美國企業的形狀可控磨料,法國企業的系列陶瓷磨料,還有像堆積磨料、燒結磨料等等,我們國內現在仍然是在研發追蹤階段。
磨具方面我們國內這幾年的進步也非常快,但是在高速度,比如說120m/s線速度以上,還有在高精密,尤其是超精密加工,還有一些特殊應用的領域,比如像碳纖維,還有高粘附性的材料加工方面,我們現在還滿足不了加工的需求。大部分的高端產品現在還是需要進口,國內中低端已經嚴重產能過剩,出現內卷現象。另外,我們和國外差距最大的是從磨料到磨具、磨床和磨削的集成研發,形成磨削解決方案的能力。國內基本上是在孤島創新,國外已經著重于用戶的磨削端的需求,已經能夠系統化的研究解決方案,可是我們國內現在仍然是分離的,做磨料的研究磨料,做磨具的研究磨具,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集成創新。在目前技術復雜度越來越高,技術競爭越來越強的狀態下,是非常不利的,這也是我們需要向國外學習的。
中國粉體網:栗教授,以金剛石、立方氮化硼為代表的超硬磨料近年來有哪些關鍵進展?
栗教授: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因為它是工業材料領域硬度最高的材料,所以我們叫超硬材料,在磨料磨具領域是超硬磨料。超硬磨料它在高速度、高精密、高效率的加工方面替代普通磨料,這也是必然的趨勢。
我們國內近十年來在高端的超硬磨料方面的發展有這樣幾個特點。首先是金剛石和CBN的合成效率越來越高,成本越來越低,在降本增效方面發展的非常快,體現在比如說合成超硬磨料的六面頂壓機的缸徑越來越大,從原來的500毫米的油缸的直徑已經發展到現在的1米,單次產量更高,成本就會降低,應用在磨具方面會更廣泛。其次在制造過程中的智能化也越來越高。現在都是通過計算機控制,甚至計算機網絡、集群控制等等,質量的保證方面也越來越好。這樣,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多,尤其是半導體材料加工方面,從原來的硅單晶到現在的碳化硅單晶,在第三代半導體襯底的加工方面,金剛石的應用越來越多,還有像新能源材料,比如像光伏材料、單晶硅和多晶硅的硅光伏材料,它的切割也用了大量的金剛石,這樣就帶動了更多的金剛石和CBN的磨具不斷研發,應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多;比如還有像新能源汽車,因為材料輕量化要求,用到很多的鎂鋁合金等這種先進材料。先進材料的加工,現在大部分都是用精密切削技術,而不是磨削技術,這時候就要用到金剛石、CBN的大量的刀具,這個方面發展的非常快,它的應用領域會越來越廣泛。
還有個技術我們要重視的就是金剛石和CBN磨料的表面的改性。除了傳統的鍍鎳,現在有鍍鈦、鍍鎢、鍍鉬甚至鍍陶瓷材料,比如氧化鋁、氧化硅都可以在超硬磨料的表面實行鍍覆,對磨料與結合劑界面的調控提供了很好的手段,這就大大改善了它的應用性能。還有納米尺度的發展也很重要,超硬材料具備納米尺度的性能后,應用領域將越來越多。超硬材料功能性方面應用將會大發展已經是共識,將開辟一個新的領域,例如熱管理、光學窗口、電極以及量子材料等方面,是將來超硬材料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國粉體網:栗教授,在“工業4.0”背景下,磨料磨具生產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有哪些實踐路徑?
栗教授:超硬材料行業目前是3.0時代,磨料磨具行業其實主要還是2.0或者是2.5時代,我們和4.0還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如何實現工業4.0在磨料磨具行業的落地,確實有很長的路要走,它的實現途徑,我想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我們一定要瞄準技術發展、經濟發展需求推廣工業4.0。因為如果沒有能夠產生效益和利潤的技術,它的發展潛力就不會很好,所以我們一定要圍繞著用戶的需求,圍繞著產生的效益,推廣工業4.0。工業4.0的特點是以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其實它的應用還有一個和3.0以前不一樣的就是協同,上游、中游、下游的協同,從制造到消費的協同,有人說是端到端的協同,所以在磨料磨具超硬材料行業要落實工業4.0,一定要從最終的用戶角度來出發,他們有什么樣的需求,比如個性化的定制,工業4.0一個典型特征就是能最大效率、最低成本地滿足終端用戶的個性化的需求。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落實工業4.0。
第二個途徑就是我們在工業4.0的過程中,一定要圍繞著降本增效。因為只有降本增效了,企業的利潤才會提升,才能夠持續不斷的投入工業4.0的一些基礎設施、裝備。如果我們用了工業4.0以后,產品的價格上升了,生產效率下降了,那我覺得它的可持續性也是不行的。
第三個,我們一定要能夠通過工業4.0,實現磨料磨具行業發展的最佳路徑,有利于磨料磨具行業做強的這種目標。那就是要能夠助推創新驅動,能夠加速轉型升級,能夠保證我們磨料磨具行業持續地高質量的發展。只要工業4.0落地了,它就具有驅動力,也有可維持性。
最后一個就是要加強工業試點技術在磨料磨具行業的推廣。其實,現在在磨料磨具行業,工業4.0、人工智能包括像區塊鏈等等這些顛覆性的前沿技術方面,還有一個很大的技術鴻溝,就是很多人他不知道,所以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推廣和宣傳。加強工業4.0技術的先進性、技術內涵以及它能夠給我們帶來的效益方面進行宣傳,這樣才能夠吸引企業在工業4.0方面進行投資,這也是我們要實現工業4.0的根本保證。
我們要走的路還是很多的,但是希望工業4.0是我們實現彎道超車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希望我們能夠共同推進,也希望能夠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我們可以打造一些樣板,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樣就能夠引領整體行業快速地應用工業4.0技術,實現轉型升級高端化。
中國粉體網:栗教授,低碳環保政策對磨料磨具行業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栗教授:磨料磨具行業,尤其是我們傳統的磨料,就是剛玉和碳化硅,現在面臨的雙碳壓力是非常大的,國家層面是把它定義為雙高的產品,就是高能耗、高污染,環保整治的成本也非常大。另外還有一個高能耗的就是CVD法制備的金剛石,這個都屬于在工業制造中高能耗的技術,國家都是不鼓勵的,但是我們要想實現綠色制造,能夠適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在綠色制造方面還是要下更多的功夫,要有更大的投入。
從技術角度來講,我認為磨料磨具實現綠色制造是完全可能的,就是要達到國家綠色制造的標準,比如說剛玉和碳化硅的冶煉,我們現在在探索用直流冶煉技術代替現有的交流冶煉技術,那么它的能耗初步估計會是原來能耗的三分之一,這樣我們就可以擺脫高能耗的標簽。還有一項CVD合成金剛石的技術,現在也在探索快速生長,縮短它的生長周期,單位產品的能耗就會下降。另外,也在探索由傳統的一維生長轉變為三維生長,這樣它的生長效率會提高,能耗也會下降等等,我覺得通過技術方面的努力,在磨料制造方面實現綠色制造,滿足或者說適應雙碳政策的要求是能夠實現的。
中國粉體網:栗教授,河南工業大學在磨料磨具領域的研究如何與企業需求結合?
栗教授:河南工業大學作為一個應用型的本科,從一九五六年建校以來,有一個傳統就是產學研合作是緊密型的,我們與行業協會、產業集聚區以及一些龍頭企業都是非常緊密的合作,幾乎都簽有合作協議,一直在保持著良性的互動。我們從產業集聚區能夠得到很多來自生產一線的信息,能夠把它應用到我們的科研和教學過程,這方面河南工大材料學院在滿足企業的需求方面,還是成功的,但是我們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什么呢?就是仍然有不少的研究模式和方式局限于實驗室,就是仍然局限于寫論文,當然通過基礎研究實現基礎科學問題的突破和創新也是應該的,但是如果我們把一些應用技術問題只是寫成論文,我認為方向是走偏的,我們應該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應用技術的研究一定要把論文寫在生產、大地上,而不是把應用研究的目標定義為論文,基礎科學研究它是要出文獻,要出有新穎性的一些論文,現在還是有一些老師、科研人員在觀念上還沒轉變。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現在和企業合作的條件方面,有時候不是太好,比如說一些費用問題,一些環境的營造方面。我們希望將來在產學研合作方面應該不斷地進行探索,尤其是我們要向發達國家的大學學習,他們有很多的做法值得我們去借鑒,比如大學和企業、行業、產業集聚區聯合成立成果轉移中心,成果要想轉移,從一開始的研發就得符合產業的需求,那么企業要想獲得最先進的技術,應該和大學從項目的立項開始就緊密結合。
再者,我們要向硅谷這邊學習,他就是把風險投資和一些帶有風險性的高技術的研發,還有企業的需求結合起來,可能有一些很好的idea,但是技術的實現有風險,這時候有資本進來,它就可以進行研發,進行產業化。當然也可能會失敗,但是一旦成功了,可能帶來的就是技術的迭代甚至是顛覆。這方面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差距,風險資本在創新方面的投資,在開拓方面的投資仍然是非常保守,就想把自己的風險降到最低,這樣的話對創新的鼓勵,對創新失敗的容忍度不夠。總而言之,在產學研合作方面,河南工大取得了很好的的效果和成績,但是還有很多模式、方法需要探討和實踐。
中國粉體網:好的,感謝栗教授接受我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