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固態電解質是全固態鋰電池區別于常規鋰電池的關鍵材料,具有低的可燃性、高的熱穩定性、無泄漏、低爆炸危險等優點,有望從根本上解決電池安全性問題,同時,固態電解質由于優異的機械強度,較寬的電化學窗口,可以有效地抑制鋰枝晶的生長并抑制副反應,使得鋰金屬電池體系(包括Li-S, Li-O2電池等)得到長足的發展,發揮鋰金屬電池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優勢,是電動汽車和規模化儲能理想的化學電源。
粉體公開課平臺將于9月26號下午舉辦“2023高性能固態電解質網絡研討會”,此次研討會將著重探討目前固態電解質的研究現狀和進展。歡迎固態電池相關企業研發人員和高校師生共同探討學習。
報告題目:面向高性能全固態電池的新型固態電解質的設計與合成
報告摘要: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可通過使用不燃的固態電解質替代易燃的有機電解液、以及高能量密度的鋰金屬負極來解決電池安全問題,有望進一步提高鋰電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為避免電池短路,文獻中大多數的固態電解質厚度大于100微米,導致電池能量密度偏低。此外,復合基的固態電解質通常仍易燃,導致基于此的固態電池安全問題仍未解決。此報告將討論固態鋰金屬電池關鍵材料與界面研究如何解決高能量/功率密度與電池安全性之間難以兼得的困境。通過新型固態電解質材料、結構、和界面的研究,我們展示超薄固態電解質厚度可低至5微米,且具有熱穩定性、不易燃性和高機械強度,抵抗鋰枝晶刺穿效果好。此外,我們還將討論如何通過機器學習和超快合成等手段,加速新型高性能固態電解質的研發。
嘉賓介紹:
萬佳雨,上海交大溥淵未來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后,師從崔屹院士和鮑哲南院士。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師從胡良兵講席教授;本科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研究方向主要為儲能材料與器件等。到目前為止,在能源和材料領域學術期刊如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Energy, Nature Water等發表SCI論文70余篇,總被引用10000余次,H因子47。研究成果被多家海內外知名媒體撰文報道。曾獲得美國真空協會全美博士研究生獎(全球每年一名)、中國留學基金委頒發的“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斯坦福大學全球前2%科學家年度榜單(2021, 2022)。受邀在做主題報告、邀請報告等60余次,并擔任多本雜志青年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