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業協會如何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為政府服務,為企業服務,為推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如何引導業內企業把握機遇、盡量規避投資風險搶占和擴大市場良性發展,是眾多協會都在思考的問題。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作了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不俗的績效。這個協會以超前的服務理念,創新的服務方式,贏得了行業上下的贊譽,以他們獨具的魅力,將業內眾多的大型企業聚攏在一起,掀起了用科技、市場兩只劍,改造、整合和提升非礦行業,使之盡快走上新型工業化之路的旋風。日前,記者走訪了非礦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湛。
張副理事長頗有學者風范,辦事執著而不張揚。談起協會在服務理念、服務方式方面的創新,感慨頗深。他說,協會第四屆領導班子上任伊始,就聘請了一批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和專業協會領導進入總會領導班子,聘用了一批有較高專業素質和朝氣蓬勃的青年人擔任協會要職。同時,圍繞企業最關心什么?最需要什么?研討協會的服務本質和服務理念。大家達成共識:協會就是要為行業和企業尋找最佳利益平衡點。主旨找到了,協會的工作就勢拉弓開劍。為行業服務
以行業整體利益為重,探求新的發展方向,新的發展模式,提升產品品質,整合市場,拉近與世界的距離
張湛說,非礦行業缺乏總體發展思路,宏觀管理缺位,市場無序;企業規模較小,布局分散,技術水平落后。鑒此,行業協會的職能就是要以行業整體利益為重,探求新的發展方向,尋找新的發展模式,提升產品品質,拉近與世界的距離。
在非金屬礦開發熱中找準方向———大力開發非金屬礦物材料。張湛說,近些年,非礦開發成為熱點,礦物材料及其復合材料,尤其是非金屬礦物材料,如礦物功能材料、環保材料、吸附材料、絕緣絕熱材料、密封材料、摩阻材料、建筑材料、填充材料、改性材料等等,異軍突起,其高新技術含量、經濟意義、發展勢頭已為各先進國家所共識。8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國非金屬礦物材料已遠遠超過鋁、銅、鉛、鋅為基材的各種材料的總和;北約在科索沃戰爭中所使用的石墨炸彈是典型的礦物材料之軍事應用;礦物納米新材料的出現并進入諸多應用領域,對21世紀材料革命及經濟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礦物材料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突出地位。西部大開發不是西部礦產資源大開采,而是應用礦物材料進行西部環境的大改造,西部水力資源的開發和輸送、風沙及土壤治理將為礦物防水材料、阻隔材料、節水材料、礦物凝膠材料提供巨大的市場。面對這樣的發展態勢,協會把緊跟下游產品,開發非金屬礦物材料作為企業產品開發的方向和行業的發展方向,引導企業、科研設計單位以及用戶把個體利益融入到行業發展之中。
在非金屬礦開發熱中,引導業內開展產品應用開發,并用其作劍整合市場。張湛說,非金屬礦行業市場整合絕非易事,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時間。一方面,我們的企業只上項目,不管市場,產品應用開發與市場脫節。另一方面,大量的低檔、低價產品充斥市場,供過于求,有的非金屬礦產品,近幾年價格降了一半,利潤微乎其微,競爭慘烈。協會總部一個月內往往要接待5~10家客人,大多是前來咨詢,準備上馬高嶺土、碳酸鈣、膨潤土、活性白土、硅砂等項目的。據不完全統計,80%上項目的人都是手中有原料,有資金或有籌資渠道,還有人表示有技術后盾,有上好設備等等,惟獨對市場吃不準。不知道某某地區、某某行業缺少什么東西?需要什么產品?或者潛在的需求趨勢。對于需求市場的可變因素,尤其是非金屬礦產品的互換性、替代性及各種潛在的動態變化了解不夠、研究不深,生產線啟動之日就是企業賠錢之時。一張外貿訂單可以飛遍半個中國。這種情況的背后,有很多不公平競爭的因素,亂采亂挖、低成本開采、違法逃稅經營等。但根本一點,還是我們的不少企業在應用開發上缺少思路、缺乏遠見,造成了在競爭機制下沒有后勁。多少年來,我們聽了不少發展行業的言論,主要是“非金屬礦要搞深加工”、“加強技術開發,提高產品質量”、“非礦資源豐富,具有項目開發優勢”等等。這些說法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我們總感到沒有把市場開發即應用開發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資源優勢不一定帶來經濟優勢,不一定就是上項目的依據。日本人沒有資源卻開發了不少賺錢的項目。可見,上項目,資源未必是關鍵性的。因此,對于用途極廣的非金屬礦來說,應用研究、市場開發十分重要。只有把資源、技術、資金投入融入市場,為市場制定應用開發的計劃、步驟,才有希望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現在很多生產非金屬礦填料、添加劑的企業,把產品開發成母料送往下游產業,這是應用開發的方向,也是我們極力推廣的。非金屬礦行業在上千種用途的大方向、大信息、大導向指引下,真正的經濟增長點應是大家踏踏實實去開發自己特色的產品,而不是整天打價格戰。張湛說,目前行業上不少研究院所、設計院所、高等院校都在分別進行著非金屬礦的科學研究和應用研發,有關的論文和著述相當豐富。但是,能提供立即轉化成商品的工藝技術、裝備、一步到位的生產線的應用研究成果還少之又少。因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開發應用型新品。
以入世為跳臺,以三高一大為模式,助推行業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張湛說,入世給非礦工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更多的是挑戰。當前,世界非金屬礦原料總產值已達2000億美元,世界人均非金屬礦產消耗量達到5噸/人•年,先進國家接近10噸/人•年(中國是200千克/人•年),世界碳酸鈣生產巨頭歐米亞公司,年產碳酸鈣3000萬噸。在這樣的國際競爭格局下,我們怎么辦?走老路不行,我們必須學習國際先進經驗,以高起點、高技術、高投入、設備大型化為發展模式,縮短差距。要以入世為跳臺,推動整個行業跨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此,協會在2002年3月8日召開的四屆四次常務理事擴大會上提出了“把握機遇創造輝煌”的入世宣言,倡導業內企業,為了中國非金屬礦工業的快速發展,正視行業發展現狀,整合優勢,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發揮資源、地域、市場、勞動力等比較優勢,統一發展理念,同心協力、加強自律,迎接入世挑戰。這個宣言引起了業內的共鳴,16個專業委員會、41家大型企業集團的代表在宣言上鄭重簽名。
張湛說,經過多方的交流、認真的思考,在這次會議上,協會再次明確了行業發展的主體思路:“必須以高起點、高技術、高投入及設備大型化的發展模式迎接入世挑戰”,“必須用5~10年時間整合市場,創建具有資源優勢的中國名牌產品和跨國公司”,“必須大力開發礦物材料商品”,“必須加強應用開發開拓市場”,“必須與下游產業聯合發展”。循著總體思路,去年,協會組織全行業開展多項活動。目前,協會的聲音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協會的實踐活動正在推動著行業和企業樹立與國際接軌的理念。
為政府服務以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實現良性鏈接。
張湛認為,為政府服務實質上是為企業服務。而服務就是要有奉獻精神、有創新意識。協會建立了與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國土資源部、科技部、環保局、稅務總局等政府部門順暢的溝通渠道,努力發揮橋梁作用。他說接到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部署,不管多么難、多么急,我們都要竭力完成。舉些例子,當我們得知國家計委下達了“中國資源利用戰略研究”項目,并把“重要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專題下達到化工系統后,全力以赴,終于爭取到了該
課題的“重要建材非金屬礦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和“其他重要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的任務和相應的部分資金,并在落后兩個月、別的課題已經審閱初稿的情況下,硬是組織專家組在十幾天內完成了15萬字的初稿和軟盤資料。為了與國際接軌,經過長久的準備,協會申報了膨潤土、碳酸鈣、硅藻土等四項行業標準的修訂和制定工作;積極參與政協、礦聯組織的“四礦”問題的調查與研討,為非礦協會在遏制資源無序割據、亂采亂挖問題上的發言權和活動空間做出最大的努力。協會以奉獻的精神,完成了對石棉行業維權的報告,取得了經貿委不取締溫石棉生產的認可。在滑石、螢石、菱鎂礦、礬土、石墨等許可證管理招標工作中,協會參與了很多工作,為企業爭得了最佳的利益平衡點。
為企業服務以非商言商,一切以賺錢為最終目的,為企業搶占國內、國際市場搭建金橋。
張湛說,協會為企業服務主要是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使信息傳播得更準更快,我們開辦了協會專業網站,同時創新辦會思路和方式。張湛強調,企業的錢來之不易,企業家的時間非常有限,怎樣讓企業花小錢辦大事是我們苦苦探尋的。這兩年協會上下共同努力,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好的效果。他頗自豪地說,提起非礦協會為企業服務,業內不少人都會閃出幾個精彩畫面:2002年5月在無錫市召開的中國塑料與非金屬礦工業發展合作大會暨第三屆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大會及中國塑協改性塑料專業委員會第十三屆年會便是其一。這次會議,是協會綜合礦種優勢、推動行業開拓下游市場捆綁發展的一個嘗試性舉措。會議邀請18名國際、國內知名貿易專家、研發經理、學者作了“中國礦產品進入歐洲的服務工作”、“中國企業如何吸引國際投資和技術”、“與世界非金屬礦行業標準接軌”、“塑料填充改性發展動向及對非金屬礦材料的技術要求”、“基于微觀相界面設計與調控的高分子/無機粉體復合技術”等報告,還巧辟蹊徑,舉辦了獨具特色的3平方米展臺和專家與參會代表面對面對話的“實話實說”。
所謂3平方米展臺,即桌子一張、椅子一把,樣品、簡介、圖片、說明書、名片可勁兒擺,三天只收600元,既方便了參會者展示企業成果、加強交流與合作,還為企業節約了上萬元的參展攤位費和工作人員差旅費,成了協會低成本辦會、會中有會的辦會典范,也受到參會企業的高度贊揚。“實話實說,”更是吸引了眾多的參會參展代表。臺上6名業內外、國內外專家與臺下200多名企業家就行業焦點、市場問題、產品標準等展開了熱烈討論,反響強烈。
張湛介紹,協會以市場為基礎,組織技術交流也取得不少成績。2001年11月協會在上海隆源貿易公司支持下,在廈門開辦了“中國礦物材料與非金屬礦市場講臺”。這個講臺開創了理論聯系實際、技術聯系設備、設備聯系產品、產品聯系市場的行業服務先河。這個講臺,請世界頂級專家介紹非金屬礦加工、微粉技術、分級技術、設備制造及表面處理技術,并把市場開發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事后有人感慨地說:“這樣的講座使人們領悟了市場經濟的真諦。”
張湛認為,為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必須了解行業國際發展態勢,必須從專業角度與國際同行建立直接聯系。近兩年協會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與美、德、俄羅斯、意、法、英、澳大利亞、西班牙、芬蘭、日、韓以及非洲和我國臺灣省的相關團體及專家建立了友好聯系和互訪關系。
張湛最后強調說,服務是協會永遠做不完的作業,創新是協會不懈的追求,因為唯有創新才能迎接明天、才能與時俱進。為了今后給企業做一些摸得著、看得見的貢獻,2003年,非礦協會將更加努力地工作,在辦好行業科技大會,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進程,開展強化各項行業法規,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的同時,學習德國協會聯合小企業闖世界市場的經驗,利用可能的、低成本的、正規的渠道,開展國內中小企業資本融合,包裝、組合中小非礦企業走全球化的道路。
張副理事長頗有學者風范,辦事執著而不張揚。談起協會在服務理念、服務方式方面的創新,感慨頗深。他說,協會第四屆領導班子上任伊始,就聘請了一批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和專業協會領導進入總會領導班子,聘用了一批有較高專業素質和朝氣蓬勃的青年人擔任協會要職。同時,圍繞企業最關心什么?最需要什么?研討協會的服務本質和服務理念。大家達成共識:協會就是要為行業和企業尋找最佳利益平衡點。主旨找到了,協會的工作就勢拉弓開劍。為行業服務
以行業整體利益為重,探求新的發展方向,新的發展模式,提升產品品質,整合市場,拉近與世界的距離
張湛說,非礦行業缺乏總體發展思路,宏觀管理缺位,市場無序;企業規模較小,布局分散,技術水平落后。鑒此,行業協會的職能就是要以行業整體利益為重,探求新的發展方向,尋找新的發展模式,提升產品品質,拉近與世界的距離。
在非金屬礦開發熱中找準方向———大力開發非金屬礦物材料。張湛說,近些年,非礦開發成為熱點,礦物材料及其復合材料,尤其是非金屬礦物材料,如礦物功能材料、環保材料、吸附材料、絕緣絕熱材料、密封材料、摩阻材料、建筑材料、填充材料、改性材料等等,異軍突起,其高新技術含量、經濟意義、發展勢頭已為各先進國家所共識。8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國非金屬礦物材料已遠遠超過鋁、銅、鉛、鋅為基材的各種材料的總和;北約在科索沃戰爭中所使用的石墨炸彈是典型的礦物材料之軍事應用;礦物納米新材料的出現并進入諸多應用領域,對21世紀材料革命及經濟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礦物材料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突出地位。西部大開發不是西部礦產資源大開采,而是應用礦物材料進行西部環境的大改造,西部水力資源的開發和輸送、風沙及土壤治理將為礦物防水材料、阻隔材料、節水材料、礦物凝膠材料提供巨大的市場。面對這樣的發展態勢,協會把緊跟下游產品,開發非金屬礦物材料作為企業產品開發的方向和行業的發展方向,引導企業、科研設計單位以及用戶把個體利益融入到行業發展之中。
在非金屬礦開發熱中,引導業內開展產品應用開發,并用其作劍整合市場。張湛說,非金屬礦行業市場整合絕非易事,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時間。一方面,我們的企業只上項目,不管市場,產品應用開發與市場脫節。另一方面,大量的低檔、低價產品充斥市場,供過于求,有的非金屬礦產品,近幾年價格降了一半,利潤微乎其微,競爭慘烈。協會總部一個月內往往要接待5~10家客人,大多是前來咨詢,準備上馬高嶺土、碳酸鈣、膨潤土、活性白土、硅砂等項目的。據不完全統計,80%上項目的人都是手中有原料,有資金或有籌資渠道,還有人表示有技術后盾,有上好設備等等,惟獨對市場吃不準。不知道某某地區、某某行業缺少什么東西?需要什么產品?或者潛在的需求趨勢。對于需求市場的可變因素,尤其是非金屬礦產品的互換性、替代性及各種潛在的動態變化了解不夠、研究不深,生產線啟動之日就是企業賠錢之時。一張外貿訂單可以飛遍半個中國。這種情況的背后,有很多不公平競爭的因素,亂采亂挖、低成本開采、違法逃稅經營等。但根本一點,還是我們的不少企業在應用開發上缺少思路、缺乏遠見,造成了在競爭機制下沒有后勁。多少年來,我們聽了不少發展行業的言論,主要是“非金屬礦要搞深加工”、“加強技術開發,提高產品質量”、“非礦資源豐富,具有項目開發優勢”等等。這些說法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我們總感到沒有把市場開發即應用開發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資源優勢不一定帶來經濟優勢,不一定就是上項目的依據。日本人沒有資源卻開發了不少賺錢的項目。可見,上項目,資源未必是關鍵性的。因此,對于用途極廣的非金屬礦來說,應用研究、市場開發十分重要。只有把資源、技術、資金投入融入市場,為市場制定應用開發的計劃、步驟,才有希望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現在很多生產非金屬礦填料、添加劑的企業,把產品開發成母料送往下游產業,這是應用開發的方向,也是我們極力推廣的。非金屬礦行業在上千種用途的大方向、大信息、大導向指引下,真正的經濟增長點應是大家踏踏實實去開發自己特色的產品,而不是整天打價格戰。張湛說,目前行業上不少研究院所、設計院所、高等院校都在分別進行著非金屬礦的科學研究和應用研發,有關的論文和著述相當豐富。但是,能提供立即轉化成商品的工藝技術、裝備、一步到位的生產線的應用研究成果還少之又少。因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開發應用型新品。
以入世為跳臺,以三高一大為模式,助推行業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張湛說,入世給非礦工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更多的是挑戰。當前,世界非金屬礦原料總產值已達2000億美元,世界人均非金屬礦產消耗量達到5噸/人•年,先進國家接近10噸/人•年(中國是200千克/人•年),世界碳酸鈣生產巨頭歐米亞公司,年產碳酸鈣3000萬噸。在這樣的國際競爭格局下,我們怎么辦?走老路不行,我們必須學習國際先進經驗,以高起點、高技術、高投入、設備大型化為發展模式,縮短差距。要以入世為跳臺,推動整個行業跨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此,協會在2002年3月8日召開的四屆四次常務理事擴大會上提出了“把握機遇創造輝煌”的入世宣言,倡導業內企業,為了中國非金屬礦工業的快速發展,正視行業發展現狀,整合優勢,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發揮資源、地域、市場、勞動力等比較優勢,統一發展理念,同心協力、加強自律,迎接入世挑戰。這個宣言引起了業內的共鳴,16個專業委員會、41家大型企業集團的代表在宣言上鄭重簽名。
張湛說,經過多方的交流、認真的思考,在這次會議上,協會再次明確了行業發展的主體思路:“必須以高起點、高技術、高投入及設備大型化的發展模式迎接入世挑戰”,“必須用5~10年時間整合市場,創建具有資源優勢的中國名牌產品和跨國公司”,“必須大力開發礦物材料商品”,“必須加強應用開發開拓市場”,“必須與下游產業聯合發展”。循著總體思路,去年,協會組織全行業開展多項活動。目前,協會的聲音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協會的實踐活動正在推動著行業和企業樹立與國際接軌的理念。
為政府服務以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實現良性鏈接。
張湛認為,為政府服務實質上是為企業服務。而服務就是要有奉獻精神、有創新意識。協會建立了與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國土資源部、科技部、環保局、稅務總局等政府部門順暢的溝通渠道,努力發揮橋梁作用。他說接到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部署,不管多么難、多么急,我們都要竭力完成。舉些例子,當我們得知國家計委下達了“中國資源利用戰略研究”項目,并把“重要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專題下達到化工系統后,全力以赴,終于爭取到了該
課題的“重要建材非金屬礦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和“其他重要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的任務和相應的部分資金,并在落后兩個月、別的課題已經審閱初稿的情況下,硬是組織專家組在十幾天內完成了15萬字的初稿和軟盤資料。為了與國際接軌,經過長久的準備,協會申報了膨潤土、碳酸鈣、硅藻土等四項行業標準的修訂和制定工作;積極參與政協、礦聯組織的“四礦”問題的調查與研討,為非礦協會在遏制資源無序割據、亂采亂挖問題上的發言權和活動空間做出最大的努力。協會以奉獻的精神,完成了對石棉行業維權的報告,取得了經貿委不取締溫石棉生產的認可。在滑石、螢石、菱鎂礦、礬土、石墨等許可證管理招標工作中,協會參與了很多工作,為企業爭得了最佳的利益平衡點。
為企業服務以非商言商,一切以賺錢為最終目的,為企業搶占國內、國際市場搭建金橋。
張湛說,協會為企業服務主要是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使信息傳播得更準更快,我們開辦了協會專業網站,同時創新辦會思路和方式。張湛強調,企業的錢來之不易,企業家的時間非常有限,怎樣讓企業花小錢辦大事是我們苦苦探尋的。這兩年協會上下共同努力,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好的效果。他頗自豪地說,提起非礦協會為企業服務,業內不少人都會閃出幾個精彩畫面:2002年5月在無錫市召開的中國塑料與非金屬礦工業發展合作大會暨第三屆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大會及中國塑協改性塑料專業委員會第十三屆年會便是其一。這次會議,是協會綜合礦種優勢、推動行業開拓下游市場捆綁發展的一個嘗試性舉措。會議邀請18名國際、國內知名貿易專家、研發經理、學者作了“中國礦產品進入歐洲的服務工作”、“中國企業如何吸引國際投資和技術”、“與世界非金屬礦行業標準接軌”、“塑料填充改性發展動向及對非金屬礦材料的技術要求”、“基于微觀相界面設計與調控的高分子/無機粉體復合技術”等報告,還巧辟蹊徑,舉辦了獨具特色的3平方米展臺和專家與參會代表面對面對話的“實話實說”。
所謂3平方米展臺,即桌子一張、椅子一把,樣品、簡介、圖片、說明書、名片可勁兒擺,三天只收600元,既方便了參會者展示企業成果、加強交流與合作,還為企業節約了上萬元的參展攤位費和工作人員差旅費,成了協會低成本辦會、會中有會的辦會典范,也受到參會企業的高度贊揚。“實話實說,”更是吸引了眾多的參會參展代表。臺上6名業內外、國內外專家與臺下200多名企業家就行業焦點、市場問題、產品標準等展開了熱烈討論,反響強烈。
張湛介紹,協會以市場為基礎,組織技術交流也取得不少成績。2001年11月協會在上海隆源貿易公司支持下,在廈門開辦了“中國礦物材料與非金屬礦市場講臺”。這個講臺開創了理論聯系實際、技術聯系設備、設備聯系產品、產品聯系市場的行業服務先河。這個講臺,請世界頂級專家介紹非金屬礦加工、微粉技術、分級技術、設備制造及表面處理技術,并把市場開發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事后有人感慨地說:“這樣的講座使人們領悟了市場經濟的真諦。”
張湛認為,為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必須了解行業國際發展態勢,必須從專業角度與國際同行建立直接聯系。近兩年協會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與美、德、俄羅斯、意、法、英、澳大利亞、西班牙、芬蘭、日、韓以及非洲和我國臺灣省的相關團體及專家建立了友好聯系和互訪關系。
張湛最后強調說,服務是協會永遠做不完的作業,創新是協會不懈的追求,因為唯有創新才能迎接明天、才能與時俱進。為了今后給企業做一些摸得著、看得見的貢獻,2003年,非礦協會將更加努力地工作,在辦好行業科技大會,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進程,開展強化各項行業法規,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的同時,學習德國協會聯合小企業闖世界市場的經驗,利用可能的、低成本的、正規的渠道,開展國內中小企業資本融合,包裝、組合中小非礦企業走全球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