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作為重要的戰略性礦產資源,稀土資源在高新技術制造以及國防軍工應用價值不斷被挖掘,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日益復雜,尤其是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稀土資源產業已成為主要工業國家的競爭重點和戰略組成,日美等國積極布局海外礦山和技術研發,已將開發稀土資源的目光由陸地轉向海底。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加劇,受礦山和下游產業減產或停產、諸多國家海關限制措施等影響,全球稀土產業布局迎來新的變化。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1~2月我國稀土出口量為5489.2噸,同比下降17.3%;2020年1~2月我國稀土出口金額為3.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1.2%。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蔓延必將對世界稀土產業鏈產生深遠影響,給我國稀土產業鏈安全帶來風險。為此,提前布局,聚焦我國稀土產業鏈的關鍵薄弱環節,提升其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現實緊迫、意義深遠。
疫情下我國在全球稀土產業鏈重塑中的機遇與挑戰
依托資源稟賦和供應鏈集中優勢,我國在全球稀土產業鏈中占據重要地位,但也面臨嚴峻挑戰。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我國稀土產業鏈面臨全球影響力弱化的可能。
1.全球稀土產業鏈安全盡管具有一定的地緣政治意義,但其重要性在逐步下降,未來其地緣政治供應風險較少取決于當前的生產布局,而更多地取決于未來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鏈重建。出于對中國可能會進一步發揮在稀土產業領域的主導作用的猜測,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體近年來增加了對稀土等關鍵礦產資源地緣政治的擔憂。諸如,2019年美國《外交政策》特別報告分析了中國在關鍵材料中的主導作用,并稱中國在關鍵礦物和新技術中的主導地位的增強將對美國國家安全產生“嚴重影響”。美國、日本、歐盟等紛紛出臺政策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加強儲備,實行進口多元化戰略,現有和新興的替代供應鏈包括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和哈薩克斯坦的采礦業務,以及法國、馬來西亞和愛沙尼亞的加工廠。此外,美國積極尋求獨立于中國的稀土加工供應鏈,如智利的Bio Lantanidos項目,并積極尋求稀土資源的回收利用且尋求二級原材料替代初級原材料,致力于擺脫依賴中國的分離和加工,降低總體供應依賴。而受中國稀土生產總量控制政策的影響,日本的稀土囤積策略受到巨大沖擊。不同于美國,日本資源匱乏,因此積極致力于海外礦山項目。2014年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日本必須保護中國境外的稀土來源。“日本在世界各國投資多個稀土項目,例如,包括日本多個貿易公司、磁鐵制造商、化工公司以及索吉茨、住友、東芝、大都鋼鐵和豐田通商在內的技術集團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牙買加、哈薩克斯坦、美國和越南參與的重大項目,同時加大深海稀土和離岸的勘探和開采研究。
實際上,稀土元素并不罕見,因為它們可以在許多國家中找到,包括澳大利亞、巴西、中國、格陵蘭、印度、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俄羅斯、泰國和美國。當然,目前全球已知的儲量中有57%集中在中國和俄羅斯,全球大部分產量來自中國,但在其貿易實踐中,以中國為主的生產行為主體在國際市場大量供給稀土。雖然消費國的數量與需求不斷增長,但迄今尚未出現長期或周期性的供給不足現象,稀土供求關系總體平穩,稀土貿易體系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與包容性。2019年,全球稀土礦產量21.9萬噸,同比增長9.4%,產量的增長主要來自于中國和美國。其中,中、美、澳、緬四國稀土礦產量20.7萬噸,占全球總產量近95%。除上述四國之外,俄羅斯、巴西、印度、泰國等國家的礦產量總和約1.2萬噸,約占全球稀土礦產量的5%。盡管稀土產業鏈的重建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投入,短時間內由于受疫情沖擊等因素影響,美國、歐盟、日本等很難撼動中國產業鏈上中游主導地位,但若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競爭激烈化,全球稀土產業布局可能面臨重塑,尤其是隨著技術創新投入的加大,大量開采深海稀土元素、回收利用規模進一步擴大會變得可行。
2.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我國稀土產業鏈面臨全球影響力弱化的可能。我國不僅僅是全球重要的稀土生產國和出口國,同時也是全球重要的稀土消費國和進口國。我國稀土消費量自2003年突破全球的30%后不斷上升至2018年65%左右。2019年我國稀土精礦進口46601噸,同比增長61.14%,近年輕稀土進口增長迅速。由于中重稀土在工業生產上的特殊優勢,我國持續加大對中重稀土的進口,進口國家包括緬甸、美國等。2019年我國從緬甸進口中重稀土28738噸,占到我國每年需求量的一半,受2018年5月中國停止緬甸稀土礦的進口影響,同比減少15.4%。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預計2020年,國內稀土消費總量達19萬噸。從稀土的消費結構看,永磁材料的應用占比高達42%,稀土新材料占比66%。稀土新材料的開發和應用是未來稀土業的主要增長點。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量127萬輛,對應稀土用量為0.6萬~1.1萬噸,占國內每年稀土產量的6.5%左右。預計隨著未來全球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行業的發展,稀土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對于稀土全球消費鏈而言,隨著高新技術產業和國防軍工產業等迅猛發展,稀土作為其中難以替代的工業元素,未來全球競爭將進一步激烈。
受疫情影響,短期內我國稀土產業面臨原材料問題、物流問題、勞動力缺乏、現金流問題和訂單需求問題等,稀土企業成本上漲,產量減少,營業收入下降。盡管由于勘探、開采、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產業鏈的完善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本投入,稀土供應鏈的重構是一項“慢跑運動”,在短期內中國稀土產業的優勢地位很難被動搖,但如果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動減少疫情的影響,中國稀土產業鏈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必將面臨弱化風險。
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和消費國。近年來,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紛紛將稀土產業安全提升為國家戰略,試圖減少對我國的進口依賴,特別重視稀土產業領域技術創新,并將目光轉向具有巨大潛力的深海稀土元素。毫無疑問,隨著世界各國對稀土產業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疫情沖擊下,全球稀土產業鏈將面臨新的形勢,既給我國稀土產業鏈安全帶來嚴重挑戰的同時也帶來諸多機遇:聚焦核心產業鏈,破解關鍵薄弱環節,提高產業韌性,以科技創新激發稀土產業的內生動力,充分發展體量優勢、集聚效應與規模效應,通過與全球稀土產業鏈深度融合,實現我國稀土產業鏈安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治理能力的提高。
1.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導,主動承擔維護全球稀土產業鏈安全的大國責任,弱化稀土產業地緣政治意義的同時,搭建防范供應鏈中斷風險的國家安全防火墻。
目前,全球稀土產業鏈的跨國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中國進一步主導甚至壟斷稀土產業鏈,必將加大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體在稀土地緣政治方面的擔憂,在疫情疊加下增大全球稀土產業鏈中斷的風險,直接影響我國稀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建議基于公平的國際稀土貿易體系,主動對接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體的關鍵礦產資源國家戰略,弱化稀土產業鏈地緣政治意義,共同維護全球稀土產業鏈穩定,這也是中國參與全球稀土產業治理體系的應有之義。
當然,為了避免“黑天鵝”事件的發生,筑牢我國稀土產業鏈的關鍵基礎設施,搭建防范供應鏈中斷風險的國家安全防火墻也是一種必要補充。一方面,建議政府根據疫情,適度調整2020年稀土總量控制計劃,尤其是廣東、廣西、湖南、江西、云南、福建等中重稀土的產量控制,推動五礦集團、盛和資源等龍頭企業的戰略合作和科技研發,增加產品附加值,努力穩固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另一方面, 相關企業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應積極與各國合作,布局海外礦山和產業鏈的建立,減少疫情對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地位的沖擊,同時保障中國和全球稀土資源供給安全和穩定。
2. 以科技創新為統領,依托現有產業鏈優勢,提前布局深海稀土元素開發的科技攻關,謀求稀土資源儲備與技術儲備的穩步擴大,避免價格大幅波動帶來的損失與風險;搭建全球稀土產業信息數據共享平臺,在時機成熟時,推動全球可持續議程中優先設置稀土產業安全議題,共同維護全球稀土產業鏈安全。
全球許多海底沉積物中含有豐富的稀土元素,但是由于海底沉積物空間分布數據不足,當前并沒有將其作為稀土元素的主要來源,在海底資源開發不受經濟和技術限制的前提下,太平洋等海底沉積物的稀土元素將會為未來稀土的供應做出重要貢獻。加大對海底稀土資源的探索和研究,是未來稀土資源開發的主要發展趨勢。
考慮到稀土產業對低碳綠色發展的關鍵作用,事關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圍繞稀土的國際博弈日益凸顯。因此,有必要尋找適當時機,從維護全球共同利益的角度出發,將全球稀土產業安全議題置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之中,尋求系統解決全球稀土產業鏈安全的國際機制與國際規范,實現全球稀土產業信息數據共享共建。這次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也許就是近期整合全球稀土產業鏈的最佳時機。
3. 在當前疫情形勢下,積極引導稀土全產業鏈有序復工,提供“一籃子”政策支持;降低行業和區域壁壘,探求以國內價值鏈(NVC)帶動全球價值鏈(GVC)轉型升級的路徑,優化產業鏈布局。
建議國家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恢復稀土上下游產業的生產,針對疫情下全球經濟新形勢制定新的生產計劃;優先保障稀土供應鏈集中的重點地區及外貿產品,重點保障上游原材料生產和中下游產業聯動;專項財政資金與商業低利率貸款結合,以政銀保合作方式加大金融支持。同時,建議政府順勢取締、淘汰一批“小、散、亂”的稀土企業,加強行業治理;鼓勵企業積極進行縱向和橫向兼并重組,建立產業共同體,避免同質化競爭和內耗,提升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大力推動稀土全產業鏈技術研發和專利申請,尤其是中下游產業的核心技術。將稀土產業政策的目標聚焦于克服外部性及其他市場失靈問題,降低行業和區域壁壘,探求以國內價值鏈帶動全球價值鏈轉型升級的路徑,優化產業鏈布局。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初末)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