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陶瓷燒結過程是點接觸的堆積顆粒變成面的接觸,與此同時,顆粒間的氣孔也隨之排除,陶瓷也就成材料。對于陶瓷材料來說,在其制作過程中燒結的一環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占整個材料制作成本的主要部分。在不損害材料的基本性能的前提下,低成本的工藝制作從來就是材料研究的目標之一。
高溫燒結工藝是現階段所有燒結工藝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復合材料制備工藝,其工藝流程主要是以各種粉體為主要制備原料,采用反應燒結、熱壓燒結和放電等離子燒結等燒結方法,利用原料中的各種粉體直接制備復合陶瓷的一種燒結工藝。
然而在制備復合材料過程中,高溫燒結工藝的反應合成溫度通常較高,且制備的復合陶瓷構件結構單一,不能夠達到復雜材料構件制備的技術要求,高溫燒結這一弊端使得復合陶瓷在實際生產應用過程中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陶瓷燒結按不同的分類形式又分為納米陶瓷粉體的燒結、氧化鋁陶瓷的活化燒結、第二相引入的陶瓷低溫燒結等,而在不同的燒結下面又有多種不同種類的燒結,比如氧化物的低溫燒結、碳化硅陶瓷、低溫熱壓Si3N4陶瓷等。陶瓷粉體燒結一直是研究者重點研究的問題,而陶瓷材料的低溫燒結則一直被受人們關注。
張國軍研究員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陶瓷材料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1. 微納結構可控的先進陶瓷材料的制備科學;2. 新型功能化結構陶瓷的性能發現與創制工藝;3. 極端環境(超高溫、強輻照、強腐蝕)下陶瓷材料的結構與性能演變;4. 環境功能材料的設計、制備與性能評價。并取得了許多優異的成果。
主要研究成果:
長期從事硼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等非氧化物陶瓷的制備科學、微結構調控與性能表征研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至今已發表SCI論文200余篇,其中在本領域權威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上發表50余篇,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上發表20余篇,他人引用2000余次,申請專利20余項。
2019年8月27-28日,在由中國粉體網舉辦第二屆新型陶瓷技術與產業高峰論壇,東華大學的張國軍研究員將帶來題為《國內外陶瓷粉體的內稟特性與燒結活性分析》的精彩報告。屆時,張國軍研究員將為大家具體講解國內外陶瓷粉體燒結方面的問題以及陶瓷粉體的內稟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