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莫斯科國立鋼鐵合金學院國立研究技術大學研究人員借助碘化銅中間層,獲得了鈣鈦礦元素的較大穩定性和效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材料雜志》上。
鈣鈦礦材料是新出現的一類半導體,被認為是太陽能電池中硅的有效替代品。但其主要缺點是不穩定,其中分子甲基胺—鉛—碘-3(MAPbI3)起著關鍵作用。該大學太陽能實驗室科研人員達尼拉·薩拉寧稱,具有光活性MAPbI3層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經恒定照射和后續加熱,會釋放出游離碘和氫碘酸,破壞鈣鈦礦層和NiO層之間的界面,形成許多缺陷,從而顯著降低設備的穩定性和效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在鈣鈦礦和NiO之間使用了碘化銅層。碘化銅層在光的作用下不會迅速降解,同時釋放出類似于鈣鈦礦材料的碘化合物。此外,附加的p層可以改善正電荷的收集,并顯著降低光吸收和空穴傳輸層之間過渡處的缺陷密集度。
研究表明,碘化銅可以改善鈣鈦礦元素的結構,使其工作穩定性平均提高40%,效率提高到15.2%。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江岸)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如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