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輝 教授,男,1963年生;材料物理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獲得者。
1)簡歷
1983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86、89年分獲北京大學固體物理專業理學碩士、理學博士。1989-1995年于中科院物理所、法國南巴黎大學固體物理實驗室、德國斯圖加特馬普金屬所做博士后,1996-1999年任職日本科技振興事業團“陶瓷超塑性”國際合作項目專職研究員。1999年底回國獲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支持,獲聘上海硅酸鹽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2003年獲得馬普學會支持成立“馬普伙伴小組”,2005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4年任教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信息系。先后承擔基金委“面上項目”、“杰出青年基金”、參加基金委“重點基金”和“創新群體基金”、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計劃課題。在Ultramicroscopy、ActaMater.、ScriptaMater.、J.Mater.Sci.、J.Am.Ceram.Soc.、J.Eur.Ceram.Soc.等國際材料與陶瓷專業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100篇,他引逾1000次。
2)聯系方式:
上海市寶山區南陳路333號(寶山東區)材料B樓541室,郵編200444
電話:021-66138035,email:gujiaoshou@shu.edu.cn
3)研究領域
1984-1993年間開展超導材料的結構和微結構研究;1991年開始掌握和研究分析電鏡方法,1993年開始從事結構陶瓷界面和微結構的分析電鏡研究,對硅基陶瓷體系的晶界非晶相成份開展了系統性定量分析。2000年以來拓展到氧化物陶瓷體系,并開始將界面研究與微結構、相圖規律結合;2010年以來進一步拓展到硼化物復相陶瓷、相變和層狀結構等復雜材料體系。
4)主要研究方向
總體研究方向為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微結構演變與界面結構特性研究。先后從事了陶瓷晶界的納米結構與形成原理、非氧化物陶瓷的復相/相變微結構形成與演變規律、非晶陶瓷的納米亞結構規律與形成原理、功能陶瓷界面結構與介電性能關系、功能陶瓷的疇結構形成與作用原理、層狀功能材料的有序-無序結構規律、熱電復合材料的微納結構形成與調控規律、溫控相變的微結構機理等多方面的研究。 |